【台灣電影】觀後感《親愛的房客》

#台灣電影

《親愛的房客》

分類:社會寫實,家庭
推薦指數:10(滿分10分)
喜好指數:10
輕鬆指數:3
絕對不是一部輕鬆的電影,需要攜帶衛生紙及胃藥備用,但確實是大眾能夠理解的內容,看得到導演收斂鋒芒後的成果。運鏡取景非常美,充滿了熟悉的台灣元素,也可以推薦給非台灣人觀賞。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責,每一個角色都合情合理的扮演自己的角色,但正因為每個人的視野都是有限的,於是推動了整部的劇情進展。
就算是整部裡面我最無法同理的天邊孝子,肯定也是用他的價值觀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拼了命想減輕自己的罪惡感吧。

家裡有老人家或是病患的人看到感觸肯定會特別深,因為這整部劇的細節,包含疾病本身、包含家屬的樣貌、醫療工作者看似積極卻無法實際介入的疏離,全部都是真實。演員真的非常用心在詮釋這個角色,太過於真實而讓人不忍直視。
我個人不習慣寫太多劇情細節,就從醫療從業者的觀點分享一些心得。以不影響觀影體驗為前提,但免不了會劇透一些。



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發病比較晚,初期都會建議先改變生活型態:飲食控制、運動,然後才是使用各種口服藥、無法控制後不得不讓病人用胰島素針劑。
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血管病變,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細小的微血管,常見於身體末梢、視網膜、腎臟等,影響組織的血流供應,造成病變。

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可能有以下問題:
•四肢末端神經病變,導致感覺異常,而有麻木、灼熱、疼痛感
•傷口不容易癒合,特別是四肢末端因為感覺異常更容易受傷、感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需要截肢
•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眼睛疼痛,甚至視野缺損、失明
•腎臟病變,末期需要洗腎
除以上併發症,血液中高濃度的糖分也會使大血管粥狀硬化,影響心血管、腦血管、下肢血管。

於是我們看到的秀玉阿姨,他甫出場就需要由健一替他施打胰島素,常常因為疼痛而依賴止痛藥,因為疼痛以及下肢的病變而不良於行,也需要經常去洗腎(血液透析)

如果要替秀玉阿姨寫病歷,大概會是這樣的:
病人是一位高齡患者,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需要照護者協助胰島素施打。併發症有糖尿病腎病變,目前常規在住家附近診所洗腎。
根據主要照護者(房客)的敘述,病人的傷口半個月仍未有癒合跡象、甚至潰爛、化膿,因此就醫。
病人服藥遵從性差,會購買地下電台的保健食品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膏藥,可能造成了傷口惡化。
目前開立抗生素並請照顧者學習換藥,以及衛教病人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請病人下週回診,並告知如果病況沒有改善必須考慮截肢。

這樣的敘述在醫療工作者眼中再稀鬆平常不過,甚至已經是足夠關懷、替病人後續照顧著想了。醫生通常覺得病人如果能截肢,就是保住了性命,這是最好的結果,但對病人本身來說,吃藥、打針、每週三次四小時的洗腎,最後甚至要截肢,就是在替他的人生判死刑。
病人不會知道醫生診療背後的考量,他只有他的生活、他因為疾病而被剝奪的各項自由,病患的視野是有限的。

阿姨的病因不是糖尿病而是家庭,他就是一個尋常的、缺乏關懷、也缺乏正確健康概念、敏感而容易害怕後遺症的高齡婦人。醫療場域卻沒有人能、也沒權利去介入病人背後的生活。

我自己就遇過這樣的個案,平常三餐很努力照著營養師的建議在控制權血糖及鹽分攝取,但是三餐之外總是害怕自己因為糖尿病藥物低血糖,所以時不時就會吃些小點心,而讓血糖變得更難控制。
我們見到他的時間最多只有住院的幾天,醫院之外的生活完全是未知。醫療工作的視野僅止於能見之處。

止痛藥

秀玉阿姨常把止痛藥當成維他命在吃,用小孩要糖的方式盧健一給藥。

止痛藥的原則,是以時間為單位去算劑量,疼痛時服用,或一天一次、最短至多六小時一次。一旦服用/使用/施打之後短時間感覺效果不足,通常的做法是直接換一種更強效或是高階的藥物,而不會讓病人再吃一顆。因為每種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太一樣,可能換一種就有效果,但吃同一種藥不但沒有效還會有過量產生毒性的風險。

但秀玉阿姨的吃法是一顆接著一顆,吃到他覺得夠。

劇中有一幕,阿姨按了按鈕,點滴低下,而阿姨滿足而安穩地陷入了睡眠。
當時螢幕上顯示的是PCA,病人自控式止痛Par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這種止痛方式一般用於胸、腹及下肢手術後所產生之嚴重疼痛。病人可以隨時自行控制額外所需的止痛藥量將麻醉止痛藥直接由靜脈注入,而不需一直向醫護人員要求。而這裡使用的通常是嗎啡類藥物,雖然機器會有安全機制,但嗎啡本身就是有依賴性的藥物,更別提對一個長期疼痛的病人來說,無痛本身就會讓人產生依賴。

阿姨的傷口基本上不會需要用到自費的機器止痛,就我所知只有重大手術或是安寧、產後才會用到這樣的止痛。阿姨的傷口應該是清創而已,雖然因為糖尿病而使得傷口不容易癒合,並且因為疼痛需要使用助行器,終究不是需要高劑量止痛的問題。
不排除劇組為求戲劇效果過度誇張,也可以解釋成林健一真的是太寵阿姨了,為了不讓他感到不適,花大錢替他裝了這個機器。

但,阿姨在醫院體驗到無痛的感覺,無節制吃藥的阿姨,無奈縱容阿姨過度服藥的林健一,音訊杳然半年才聯絡的叔叔,這些人通通都參與了秀玉阿姨的死亡過程。

每個人的視野都是有限的,警察、檢察官、醫療工作者、工作上的同事、每一位家庭成員,每一個角色都合情合理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只看著自己看得到的地方。
於是對我這個旁觀者來說,造就了整齣悲劇。
而我們要到死了一個秀玉阿姨、悠宇和感情最好的照顧者健一分開,才會意識到有悲劇正在發生。

———

雖然這部劇在登山的細節上被背包客們撻伐,我個人以醫療工作者的觀點去看卻覺得處理得很好,沒有為了戲劇效果而刻意安排太誇張的情節。

跟醫療相較無關的心得

立維在山上提到壽險的那段話,讓我完全止不住眼淚。有些人加倍工作,卻是死了比活著還值錢,甚至他們也不敢去自殺,因為自殺的話保險不給付,反而會給家人跟周遭帶來麻煩。
處處可見到海的港口都市、搬貨的工人、蜿蜒的小巷,對比街道寬敞井然有序的台北、學鋼琴的小孩、家長出國又從哪裡帶回了土產,電影的取景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取到了日常的某種無可奈何,無言地給了每個角色豐滿的、台詞以外的背景表現。

太好看了,以至於我可能光回憶就會哭到不敢再看吧(是有多敏感脆弱)

留言

熱門文章